中文      English

banner

新聞中心

歡迎您隨時來電咨詢

400-0532025

電子郵箱

info@microdetection.cn

Home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醫療器械反壟斷風暴逼

醫療器械反壟斷風暴逼近

發布時間:2014-09-17 13:08:30     來源:http://www.iivd.net/zixun/guonei/201409/00003201.html     點擊量:

據商務部有關人士證實,2014年9月初,反壟斷局副局長鄭文帶隊赴上海就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審查工作進行調研,深入了解半導體、醫療器械等相關行業的市場競爭狀況。

在外界看來,繼軟件、汽車行業之后,醫療器械又將成為反壟斷的“重災區”。
盡管外資醫療器械在中國市場的價格獨高是不爭的事實,不過業內人士指出,由此判定其涉嫌價格壟斷尚缺乏相關證據,而國內潛規則盛行的多重銷售環節也使得產品的價格層層加碼,這一點內資和外資企業概莫能外。
    
    8月16日,國家衛計委和工信部在京聯合召開推進國產醫療設備發展應用會議。工信部部長苗圩指出,為促進我國醫療器械的發展,國家將建立主動使用國產醫療設備激勵機制。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也表示,將重點推動三甲醫院應用國產醫療設備。此次會議釋放出的信號給民族企業打了一針“強心劑”,也是國家向醫療器械中的外資壟斷“開戰”的一個信號。
反壟斷調研撼動外資企業
反壟斷風暴正在席卷各個行業。
軟件、汽車行業已經首當其中,高通、微軟的反壟斷調查尚未最終落槌,就在8月底,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對日立、三菱電機等12家汽車零部件廠商處以12.35億元罰款,而在國家反壟斷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寶馬、奔馳、奧迪、捷豹路虎等車企紛紛下調了整車銷售指導價和零配件價格。
也正是在這個風口浪尖,有關部門對醫療器械行業的調研引發諸多猜測。“在操縱產品價格上,外資產品在很多領域應該說都有嫌疑,汽車是一例,醫療器械等領域也不例外。”資深醫療行業咨詢師劉宇剛說。他舉例,iPhone 6 在國內發售的價格超過4000元,遠遠高于國外發售的199美元、299美元,這其中就有壟斷嫌疑。
實際上,對醫療器械的反壟斷調查早已開始,2013年8月,強生公司因涉嫌壟斷醫療產品價格,被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判定向經銷商北京銳邦涌和科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邦公司”)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53萬元,拉開了外資醫療器械公司支付反壟斷罰單的序幕。
在該案例中,強生公司與銳邦公司簽訂協議,要求后者不得以低于強生公司規定的最低價格出售縫線類產品。而銳邦公司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舉行的強生醫用縫線銷售招標中違反此規定中標,強生公司遂取消了該公司在阜外醫院、整形醫院的經銷權。
“利用市場主導地位,剝奪了購買者的選擇權,這是壟斷的一個特征。”劉宇剛介紹,這起案件被稱為國內醫療器械行業內首起“縱向壟斷案”。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市場。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醫療器械分會2013年對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分析報告指出,過去12年來,中國醫療器械市場銷售規模由2001年的179億元增長到2012 年的1700億元,剔除物價因素影響,12年間增長了近9.4倍。估算2013年全年銷售規模達到2120億元,比上一年度增長21.19%。截至2012年年底,全國共有醫療器械生產企業14928家,但國內企業規模小,市場分散。2013 年上半年22家醫療器械上市企業的收入僅為100億元,僅占到行業總規模的5% 左右。
據行業人士介紹,目前國內大型醫療設備的市場主要由被稱之為“GPS”的三家外資醫療器械企業所占領,分別為通用(GE)、飛利浦(Philips)、西門子(Siemens)。
一方面在市場中外資獨大,而另一方面,政府高層對國產品牌的“青睞”也不時表露,2014年5月24日,央視《新聞聯播》報道國家主席**考察了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還來回推了一下該公司生產的X光機,稱贊該設備“像小推車一樣輕巧靈便”。
上海聯影醫療科技公司總部位于上海張江高科技園,成立短短3年內已有10個產品進入市場,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產品線覆蓋全線高端醫療影像設備的公司。據新華社報道,**在參觀中表示,現在一些高端醫療設備基層買不起、老百姓用不起,要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降低成本,推動民族品牌企業不斷發展。
結合中國高層的態度和有關部門的調研,外資醫療設備廠商的恐慌并非沒有理由。一位業內人士就透露,一家GPS企業的老總已經向全體員工發了Email,一來給員工打氣,二來向員工保證該公司在中國并沒有涉嫌壟斷。
外資醫療器械產品國內市場價格獨高
“與國內產品相比,外資醫療器械價格差距非常明顯。”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常務副會長駱燮龍介紹。他表示,醫療器械產品需要機電一體化,外資在技術上創新能力大大高于國內。
一位業內人士拿影像產品舉例指出,外資品牌的價格一般比國內產品的價格高70%以上。比如國內的產品報價300萬元,外資產品價格就需要在500萬元以上。
魚躍醫療副總經理陳堅表示,在X光機等一些產品上,外資醫療品牌價格高峰時曾經是國內產品價格的1~1.5倍,但是隨著國內廠商同類產品的生產能力提升,外資品牌價格也開始大幅下降,“關鍵是你能不能生產替代性產品。”
陳堅表示,國內產品與外資產品的差距還表現在穩定性上。比如影像類產品,國產的使用幾個月就需要維修,外資可能使用幾年也能保持穩定。
這也使得外資產品在國內市場的高定價上有恃無恐,除了高于國產產品,其定價也往往大幅高于國際市場的價格。駱燮龍舉例,螺旋CT產品,如果在國際市場報價150萬美元,在國內市場報價往往要200萬~250萬美元。
“主管部門也曾考慮為醫療器械規定銷售價格,但是很難施行。”駱燮龍表示,外資醫療器械企業可以把產品拆開,單賣配件,控制起來難度很大。
據業內人士介紹,外資醫療器械在很多領域占據領先地位。除了大型設備外,外資醫療器械產品還在很多耗材上占據主導地位。在血糖產品上,羅氏、強生和雅培公司仍然占據著6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在醫院用終端耗材上,外資產品在骨科產品、心臟支架、高級輔料等領域占據著主導地位。
“不過,國內企業經過這些年的追趕,在一些領域已經能逐步生產和外資競爭的中端產品。”陳堅認為,“可能比起反壟斷,國家更應該制定鼓勵政策推動大醫院采購國產產品。”韓國的醫療器械這些年在國際市場發展速度快,就得益于國內產業政策推動,而韓國大醫院也樂于采購國產貨。

外來的“和尚”經念得好
大到“高精尖”的診療設備,小到心臟支架、醫用縫線,我國的醫療器械市場基本被外資把持。醫療器械行業的一個共識是,“國貨”和“洋貨”三七開。“像內窺鏡這樣的行業,‘國貨’基本沒有市場,以奧林巴斯和富士為首的進口內窺鏡能占到市場份額的90%以上。”一位多年從事內窺鏡銷售的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醫療器械的其他細分市場也大同小異:約80%的CT、90%的超聲波儀器、85%的檢驗儀器、90%的核磁共振設備、90%的心電圖機、80%的中高檔監視儀、90%的高檔生理記錄儀以及60%的睡眠圖儀市場被跨國品牌所占據。業內公認的另一個數據是,通用電氣、西門子和飛利浦三大外資醫療設備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超過70%。
全球知名醫療器械網站MDDI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醫療器械公司沒有一家擠進全球前40名。長久以來,全球90%的高端醫療器械銷售都把控在歐美公司手中。這些公司依靠先進的技術、強大的研發能力、完善的銷售體制和充足的資金,建立起了巨大的品牌效應。


潛規則帶來的成本加碼
“雖然外資醫療器械價格遠高于國內產品,甚至高于國際市場價格,但是這方面并沒有像高檔汽車那樣離譜,是否存在壟斷還要仔細調研才能確定。”駱燮龍評論。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外資產品進入中國,首先要交一筆不低的稅費。以康復類醫療器械為例,其中包括4%的關稅和17%的增值稅。如果是急需物品,可以免關稅,但是增值稅還是照單全收。只有科研用醫療器材,才可以全部免稅。
這就為外資醫療器械進入中國市場增加了一項較高的成本,此外,據業內人士介紹,外資產品的注冊成本也比較高。但是,這兩項費用和國內銷售渠道上層層環節的加碼需要比起來,都顯得杯水車薪了。
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設備(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簡稱DSA)是目前醫院采購的一種高端設備。一位從事該設備有關行業的人士表示,目前通用、西門子、飛利浦三大巨頭控制著國內DSA的大部分市場份額。而就他了解,一款三大廠商生產的DSA國內到岸價70多萬美元(約合人民幣不到500萬元),這一價格和國際市場相去無幾,但是最終賣給終端醫院,售價超過1200萬元人民幣,主要是中間的經銷環節抬高了價格。
一位歐洲生化儀器品牌的經銷商就以酶標儀為例指出,如果銷售給醫院檢驗科,價格會比銷售給大學等科研機構高出30%,原因是銷售環節多,灰色交易關系方也多。
“中國醫療器械市場的銷售環節,不像國外那么透明,層層的銷售渠道附加了相當大的產品成本。”北京市醫療器械商業協會的一位人士指出,無論外資中資的醫療器械產品,都無法避免由于潛規則而帶來的成本翻倍。
國貨為何不吃香
如果說“國貨”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競爭力差與自身技術有關,那么,在中低端領域依然競爭不過“洋貨”,就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問題了。
首先,大多中國醫療器械企業營銷能力差。早年,由于產品競爭力差,大部分中國企業并不注重營銷,沒有建立起良好的銷售體系。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大,市場化體制越來越完善,國內企業的弱點不斷被放大。即使現在認識到市場營銷的重要性,也很難趕上外企的步伐了。
其次,國內大型醫療機構為外資醫療設備在中國的銷售額做了很大貢獻。不管是公立醫院還是民營醫院,硬件設施都是衡量標準之一,為了提高自身競爭力、達到你有我也有的目的,大多醫院會不惜重金采購進口器械,從而造成醫院競相采購“洋貨”的局面,國貨自然會受到冷落。
再次,銷售領域普遍存在“潛規則”,進口醫療器械的利潤率更大。醫療領域的商業賄賂在全球也不罕見。2011年,美國司法部認定,強生的子公司Depuy在1998~2006年間向希臘政府官員行賄737萬美元,以換取整形外科領域市場份額。Depuy公司在這8年間共獲得不正當利潤2426萬美元,“投資回報率”接近350%。盡管在中國尚未曝出醫療器械行業的此類丑聞,但葛蘭素史克的案例告訴我們,這絕不是個別行為。我國對醫療器械的價格管理實行市場調節,由企業自主定價。這就容易導至企業提高定價,消化其因商業賄賂產生的“黑色成本”。
最后,患者迷信國外醫療器械,也導至國貨滯銷。據工信部的一位工作人員透露,我國消費者普遍對國產醫療器械存在偏見。如心臟支架,不少國內產品在品質上已經和“洋貨”相差無幾,甚至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但無論醫生還是患者,仍然喜歡用“洋貨”。個別企業沒有辦法,只好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或者注冊一個新公司,將自己在國內生產的產品運到國外貼牌,鍍一層“金”后以“洋貨”形象返銷至國內。這不僅造成了不必要的成本浪費,還會在無形中拉高價格。
壟斷加價,買單的全是消費者
壟斷是看病難、看病貴的原因之一。企業一旦壟斷了銷售,價格的升降就很容易受到企業的操控,由此產生的成本必然轉嫁給消費者。
壟斷還會打擊民族企業的發展。沒有市場就沒有資金來源,沒有資金就沒有辦法做研發,沒有研發就會削弱競爭力。長此以往會形成惡性循環,導至“國貨”越來越“營養不良”,最終可能夭折,或者將市場轉移到更為低端的區域,如貧困地區或其他發展中國家。但這些地區的消費能力更差,利潤也不大,還是影響發展。
盲目迷信“洋貨”引發的壟斷還會導至企業出現霸王行為及產品質量下降。比如,北京銳邦涌和科貿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邦”)原本是強生公司醫用縫線、吻合器等醫療器械的經銷商。但在2008年的合同中,強生卻約定銳邦不得以低于規定的價格銷售產品,在發現銳邦“違反規定私自低價”后,強生公司取消其在部分醫院的經銷權,還停止供貨。這種強硬表現很大程度與強生在整個市場的霸主地位有關。
      “溫室培育”不是長久之計


    “近年來,我國的醫療器械生產已經取得長足進步。”工信部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工信部和衛計委的聯合推動下,我國醫療器械制造業的實力已經和國際接軌。因此,政府希望通過出臺相關政策,消除對國產醫療器械的歧視,打破壁壘,最終實現國產醫療器械走向國際的目標。”今年6月1日實施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就是對我國醫療器械支持的開始。條例明確規定,采用國產醫療器械將給予獎勵。今后,工信部和衛計委還會在建立完善獎勵機制的工作中加大合作力度,為打破“洋貨”的壟斷地位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兩部委還會推動各地落實獎勵機制,加強多方監督與合作,爭取讓政策落到實處。

    作為國內企業,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在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和營銷能力的同時,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的現狀。要明白,雖然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相比世界知名的醫療器械品牌,我們無論在研發、設計理念還是營銷上,都有不小的差距。企業要利用這個機會把自己做大做強,而不是借助政策將外資企業全部擠出中國,最終完成國內企業的壟斷。“企業不能靠政策存活,不要讓本土企業成為溫室里的花朵,一走出溫室,在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就枯萎了。”

    政策只是推手,真正要完成“國貨”的崛起,質量才是關鍵。